俄罗斯把自家唯一的航母“库兹涅佐夫”号关停修缮,大家还以为是“王者归来”前的蓄力。可现在俄罗斯国防部却决定:暂停一切维修,甚至准备把这艘老航母拆成废铁。放弃航母,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退让,更像是俄罗斯对“蓝水海军”梦想的自我了断。
“库兹涅佐夫”号不是一艘普通的军舰。1990年12月25日,这一天不仅是它的诞生日,也是苏联最后的黄昏。海军拉着它,没让这块大铁疙瘩留在乌克兰,相当于抢救回家一口气。苏联的末代荣耀,还没来得及帅一把,就降生在风雨飘摇中。从那天开始,这艘航母的命运就注定是一段不断补丁、不断退让,也是不断丢脸的历史。
俄罗斯把“库兹涅佐夫”号接回自己手里,是因为不甘心放弃“大国航母”的头衔。可现实是,这账号里能动用的钱就像学生党手里的生活费,远远不够用。船刚开出来,还没热身,舰载机不足、官兵训练也跟不上,出门遛弯都算冒险。直到2016年,这条“老伙计”总算走了一次远门——去叙利亚亮个相。可惜风头没赚着,倒是“人仰马翻”:两架舰载机先后摔海,回家途中还冒出几公里的黑烟。这一次,航母打卡成了全世界的笑话。西方看它,已经不是当年苏联对手的眼神,更多是看一个落魄贵族的尴尬。
有人以为实战失利只是技术老化,但后来一查,这根本是一摊子更值钱的烂账。俄罗斯觉得,遮羞布还要拉上,“库”号得大修,动力系统啦、航电系统啦、甲板啦,一桩桩一件件上计划——都说2022年它能化腐朽为神奇,再次出海。事实却恰好相反。2018年,那艘最大维修船坞PD-50直接沉了,带着几吨重的起重机直接砸到航母甲板上,硬生生砸出一个五米大窟窿。船钉没换,麻烦倒添。2019年火灾,又是一次人祸,烤焦的不只是钢板,更是俄罗斯薄弱的工业和技术底气。修修停停,这活儿彻底烂尾,如今连维修队伍都快散了。
“库兹涅佐夫”号的不幸,其实折射的是俄罗斯造船业的深度衰退。老苏联当年家底厚,黑海沿岸的造船厂和工人响当当,现在都留在乌克兰。苏联一解体,造船系统分崩离析,技术工人也流之大吉。老一辈慢慢退场,新一代没人接招。2019年维修火灾,正是焊工操作不合格酿成的,用最直接的灾难把人才流失的苦果全数还清。
很多人问,俄罗斯怎么造不出航母?问题不止没钱,更是精密工业和完整产业链断裂。要像做馒头那样,把一艘十万吨航母整出来,光有铁皮不够,还要能造自己的飞机、发动机、电子设备和航空甲板。俄罗斯能修潜艇,修航母却是另一门手艺。这就像让昔日大厨重回灶台,却发现所有食材和厨具都被分给邻居了,留下他一人空挥锅勺。
更现实的是,俄罗斯战略方向已经变了。把资源投向核潜艇、护卫舰、小型高性能舰艇才是主线,这点从“锆石”导弹和亚森级潜艇身上看得明明白白。这几年,黑海舰队巡洋舰频繁被袭击,旗舰“莫斯科”号被击沉,俄军明白大块头的水面舰艇在新战争模式里太扎眼、太脆弱。小船隐蔽,潜艇灵活,能“快进快出”,才符合俄罗斯眼下的生存策略。养一艘大航母,不仅费钱费力,更成了靶子。
要想让航母转起来,三座大山横在那里:经济、工业和战略需求。美国“福特”号造出来,单船就砸了130多亿美元,还得每年掏20亿保养。美国有钱、产业链牢、航母战略清晰,全球投送、威慑力拉满。反观俄罗斯,国防预算仅有美国十分之一,养陆军、备核力量优先,哪轮得到航母喝汤。造船能力,苏联一倒全完蛋,“风暴”级新航母画了无数张设计图,最后都成了壁纸背景。
再看中国,引进“瓦良格”号,改造成辽宁舰,不光外表体面,内功扎实。2025年辽宁舰西太平洋出海,单日起降90架次舰载机,马上就要摸到美国超级航母的门槛。这成绩背后,是完整的产业链、足够的钱和一批真正管用的技术人才。俄罗斯的“库兹涅佐夫”号,本来也有一手滑跃甲板的独门绝技,可惜没钱、没人,最后只能自己唱空城计。
俄罗斯这次选择彻底放弃修航母,其实是被现实挤到了墙角。与其硬撑“航母国家”的虚名,糟蹋了有限的家底,倒不如专注自己玩得转的领域。用核潜艇和小型高性能舰艇守住近海防御,把资源投入能出成绩的地方。
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战略的持续性和产业能力的自主性。没钱可以想法赚钱,没产业链就不配跑“世界工厂”。俄罗斯这步棋,是顺势认输,还是主动断臂求生?未来几年的黑海和北极才是新角力场。
看多了苏联遗产、俄罗斯自救,发现大国海军的“航母情结”有时候更像情怀包袱。能不能放下过去,不仅看技术,更看头脑清醒不清醒。欧洲选手还能刷点存在感,俄罗斯要真想再造航母,那就只有等下一个世纪了。
恒正网-搜正规合法平台杠杆炒股-股票配资-广东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